記者在寶雞海吉鈦鎳有限公司(下稱“海吉鈦鎳”)生產現場參觀時,該公司總經理高駿對每一種產品的進行了詳細介紹。參觀結束后,記者對高駿進行了采訪,進一步了解了海吉鈦鎳的生產經營情況。
高駿個子不高,短發略顯花白,穿一身灰色的工作服,平易近人。在他沙發背后的墻上掛著一幅“山外有山”書法。記者問他為什么喜歡這四個字,高駿說:“埋頭做事是海吉鈦鎳的風格,做企業應謙虛一點,因為‘山外有山’。你在這個領域做得好,別人在那個領域做得好,每個領域都是互補的,只有明白這些道理,才能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看來,高駿是一個深藏不露的“山中人”,因為,只有60余位員工的海吉鈦鎳,2019年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擁有良好的業績。
隨著與高駿聊天的深入,記者了解到,如今發展良好的海吉鈦鎳在創業時也充滿波折。2003年之前,高駿與他人合伙創業,2003年12月,成立了海吉鈦鎳。高駿說,那時配套、觀念諸方面都存在問題,于是從做貿易開始。記者問,寶雞市以生產鈦為主,海吉鈦鎳怎么主業反而是鎳?他說:“或許是陰差陽錯吧,客戶需要啥就做啥,慢慢地就把鎳做大了。當然,最早也是從做鈦開始。我們立足產品精細化、產業專業化,起初做產品時偶爾也有質量問題,但我們會認真對待,做好售后服務??蛻舨荒茏鲆粋€砸一個,而要努力做一個留一個。或許這是海吉鈦鎳在市場留下良好口碑的關鍵:真誠待客,誠信經營,真心服務。”
高駿是一個真誠、實在、低調的人,他最初是在國有企業工作,因為收入過低,于是開始創業,從他的經歷中,體現出一個男人對家庭責任的擔當與拼搏的韌性。海吉鈦鎳從貿易到實體是如何實現這個轉型的?高駿說:“做貿易時,海吉鈦鎳擁有了自己的客戶群,這也是我們做實體的基礎。做實體與做貿易是有區別的,做實體牽涉廠房建設、工藝裝備、技術研發、產品生產方方面面。不管做什么,雖然創業過程苦一點,但只要扎實做事自然會有良好的效果。海吉鈦鎳從貿易轉入實體后,重視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產品把控,從基礎管理環節抓起,按照客戶需求去對標生產?,F在我們的鎳材產量800多噸,鈦材產量100多噸,其中,鎳材產量居寶雞第一,在國內也處于前列。”
海吉鈦鎳從2003年12月創業以來,一是鈦鎳產品發展越來越豐富,板、管、棒、絲材及深加工形成產業鏈;二是產品質量得到市場廣泛認可,下游化工裝備等多個領域都有海吉鈦鎳的影子;三是企業發展基礎逐步夯實,2004年銷售收入只有640萬元,2019年達到1.5億元,增長近24倍。
談到“十四五”期間發展規劃,高駿說,2021年,8噸鈦真空自耗爐等裝備安裝調試投產后,海吉鈦鎳的產能將大幅增長。
據悉,海吉鈦鎳創業至今已成為專業從事鈦及鈦合金材料、鎳及鎳合金材料、鋯材料及制品研發與生產的科技型企業,獲得國家專利10項,擁有成熟的工藝技術、完善的質量體系、先進的檢測手段,通過了lS0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制鹽、氯堿、化工、冶金、環保、鍍膜、體育等行業,并出口世界多個國家,得到了客戶的廣泛認可。
采訪札記
山外有山
采訪結束,在與高駿握手告別時,他說,海吉鈦鎳做得還不夠好,但他們的理念是:努力追求品質、為客戶創造價值。簡單樸實的言語,折射出了海吉鈦鎳人的低調沉穩。高駿辦公室的“山外有山”四個字,時刻告誡寶雞“鎳王”,居安思危,方能成為“處在品質‘鎳’字塔尖的馬”。
高駿人生與海吉鈦鎳的轉型成功都是一次次對“山外有山”的詮釋:謙虛做企業,潛心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