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而興,煤礦、鐵礦等礦產資源曾是一座城市的驕傲,塑造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然而,一些資源型城市也經歷著資源枯竭、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被破壞的“陣痛”,面臨著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的“瓶頸”。
這些城市如何轉型發展?6月27日至28日,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驗交流現場會在淮北市召開。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及全國資源型地區政府有關負責人實地調研了淮北轉型發展經驗,并對安徽省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做法給予高度評價。
作為全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近年來,安徽省資源型地區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培育接續替代產業,改善環境質量,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生態治理:“黑傷疤”變成“綠景點”
夏日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樹木,鳥兒穿梭其中,音樂噴泉響起明快的旋律……6月27日,在淮北市朔西湖,一幅優美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出席經驗交流現場會的代表們不由嘖嘖稱贊,并拿出手機拍攝照片視頻。
無法想象,眼前這片地方,曾是采煤沉陷區。由于長期開采煤炭,朔西湖一帶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沉陷,導致房屋開裂、道路損毀、生態環境惡化。據統計,全淮北市因采煤沉陷土地共41.6萬畝,成為城市最深“傷疤”,發展最重“難題”,民生最大“痛點”。 2009年,淮北市被認定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采煤沉陷區造成土地空間破壞和生態環境惡化,對人民群眾的安全造成威脅,必須對其進行科學地綜合治理”。國家地理空間信息中心科研處副處長馬新輝表示。
昔日的“黑色傷疤”如何變成了“綠色景點”?這與當地的轉型與治理密不可分。
“‘深改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這是我們綜合治理的方針”。據淮北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天偉介紹,淮北以采煤沉陷區修復治理為突破口,實施礦山地質環境“大治理”“大修復”“大保護”,著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截至目前,淮北市已累計投入采煤沉陷地綜合治理資金150多億元,共治理沉陷地20.6萬畝,治理率全國領先;打造南湖、乾隆湖、綠金湖、碳谷湖、古樂湖、朔西湖等六大采煤沉陷湖泊,城市中心正逐步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湖帶。
比如在朔西湖項目治理中,依托朔西湖濕地景觀和現狀,改造營建多樣的淺灘和鳥島,適當種植大面積濕地植被,突出濕地特色景觀功能,打造湖闊景美的原真景觀;南湖國家濕地公園綜合治理項目中,治理南湖煤礦塌陷區,實施了8.2公里環湖大道與湖濱南岸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引來天鵝、白鷺等候鳥棲息。
據統計,南湖國家濕地公園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以上,已成為市民休閑度假的首選處,曾經的“歷史包袱”變成了“發展財富”。
采煤沉陷區治理,需要安置大量居民,籌措大量資金,這必須做好“服務人”“籌措錢”的文章。
周天偉表示,截至目前,淮北市已累計搬遷村莊498個,妥善解決27.6萬名失地農民生產生活問題;綜合運用財政資金、地環治理恢復基金和社會投資,為治理提供了有效資金保障。
產業“接力”:“黑大粗”轉為“高精尖”
昔日靠資源發展的城市,離了資源,經濟靠什么?必須大刀闊斧轉型,發展接續產業。
航空航天材料、軍工產品、汽車底盤……6月27日,在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展覽館,用陶鋁新材料制成的產品陳列開來。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是既“身輕如燕”又“堅如磐石”。
“陶瓷比鋼鐵硬很多,但很脆,一摔就碎;鋁是常用輕金屬,但很軟,一掰就彎。我們的技術就是讓二者合二為一、優勢互補,讓鋁里‘長’出陶瓷。 ”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院長王浩偉說。
變“高碳資源”為“低碳利用”,產業由“黑大粗”向“高精尖”跨進。如今,陶鋁新材料產業已成為淮北市引領產業升級的突破口。
據介紹,淮北市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著力打造“五群十鏈”,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陶鋁新材料和鋁基高端金屬材料成為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
值得關注的是,在航天領域,陶鋁新材料已經用于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量子衛星、氣象衛星等關鍵部件,翱翔太空之上;在軍工領域,陶鋁新材料實現了部分產品的成功運用,突破“卡脖子”技術;在民用領域,汽車活塞、汽車輕量化、高鐵應用等方面,已實現較好的前期應用拓展。
走進位于銅陵經開區的銅冠銅箔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實時監測產品的各項指標。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自主研發了超厚電子銅箔、超低輪廓電子銅箔、鋰電池用4.5微米和6微米雙面光電子銅箔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產品并實現產業化。
與淮北類似,因銅而興、依礦建市的銅陵也是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該市積極鍛長板、補短板,培育發展新材料、半導體、5G、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探索走出了資源枯竭城市高質量轉型之路。
據銅陵市發改委主任凌勇介紹,銅陵高標準建設國家先進結構材料戰新產業集群,集群產值突破1000億元,“十三五”期間,銅陵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規模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8.8%提升至40.9%。
綠色轉型:發展“可持續”,產業“動力足”
安徽省有9個資源型城市,總面積、常住人口和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占全省48.6%、46.8%和38.8%,在全省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來,這些資源型城市在轉型之路上大步向前。
一組組數據說明了轉型成果:從綜合實力看,安徽省資源型地區生產總值由2015年的9473.6億元增加到去年的1.5萬億元,年均增長7%,淮北、淮南、銅陵等市生產總值邁上千億臺階,馬鞍山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從接續產業發展看,相關市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累計化解煤炭過剩產能3282萬噸/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6.2個百分點;從環境治理上看,相關市單位GDP能耗、用水量分別下降20.7%和39.4%,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提高30.7個百分點,采煤沉陷區治理面積超過27萬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1.2%。
這些成果的取得,既是各市在轉型之路上探索實踐的結果,也離不開在省級層面政策、資金、機制等要素的全方位保障。
據介紹,安徽省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十三五”期間,爭取、安排資源枯竭城市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84.6億元;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了安徽銅陵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推進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加強對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指導。
“安徽省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增長平穩、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轉型發展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省發展改革委皖西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處處長呂寶云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加快研究編制安徽省“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規劃實施方案,研究制定新時代支持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完善促進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打造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加快構建內生動力穩健強勁、社會民生和諧幸福、生態環境綠色優美的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