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阜新本土設計、制造的“煉丹爐”——全封閉錐鼓式電爐第二次試車成功。電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多項專利技術,為國內外首創,標志著阜新鈦產業躋身全球鈦產業技術高地。
鈦產業發展將分“四步走”
阜新市《鈦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目前還在完善之中。阜新市經信委數易其稿,形成了鈦產業的基本發展路徑:以建設年產40萬噸優質高鈦渣生產基地為基礎,以引進高新技術建設年產20萬噸高鈦鐵生產基地為重點,以建設年產120萬噸含鈦合金鋼為目標,以提升兩個園區(鑄造、氟化工)產品水平為延伸的“四步走”戰略。
據介紹,鈦產業還能整合阜新市鑄造產業基地、液壓產業基地等各大產業園區的資源,改善產品結構,使產品實現質的飛躍。比如,在鑄造產業基地建設含鈦合金鋼材料和純鈦材料鑄造項目,在液壓產業基地建設防腐系列液壓產品等。
按照規劃,到“十三五”末期,鈦產業年產值將實現上百億元,屆時鈦產業將成為阜新工業經濟發展新的支柱行業。
告別老爐,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全封閉錐鼓式電爐是遼寧久星鈦業有限責任公司制造的。6月30日,公司總經理張力偉領記者參觀了正在第二次試車的電爐。這臺新式電爐有三層樓高,其中爐體就有二層樓高。爐體頂部有圓形觀察孔,透過觀察孔,記者看到投下的礦石瞬間就被熔化,成為熾熱的熔漿,爐體里面紅彤彤一片,如同《西游記》里太上老君的煉丹爐。
張力偉說,這臺“煉丹爐”是一種新式高鈦渣冶煉專用爐,專為冶煉高鈦渣設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多項專利技術。這次試車很成功,效果比預想的還要好。
張力偉說,過去用的老式電爐,在配料時要用煤瀝青做黏結劑,結果導致廠區黑煙滾滾,工人干完一天活兒,個個是黑臉包公。“新式電爐不用煤瀝青,而且所有煙氣都經過布袋除塵處理,現在在廠內聞不到異味,也見不到黑煙了”。記者看到,如今的廠房干干凈凈,由于新爐自動化水平高,工人勞動強度大為降低,個個衣著整潔,看上去像個白領。
不僅如此,老爐工藝原始,自動化水平低,能耗特別高,生產一噸高汰渣就要耗電3000度,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降低成本,符合環保要求,是久星鈦業上馬新式電爐的根本原因。2011年,久星鈦業提出研發新式電爐的構想后,引來反對聲一片:生意現在好好的,上馬新爐風險太大,一旦失敗,企業定會傷筋動骨。當時,高鈦渣每噸價格過萬,利潤豐厚,在許多人看來,擴大產能多賺點錢才是王道。
久星鈦業決策層經過審慎分析,認為在高鈦渣高價格的刺激下,國內上馬一批高鈦渣冶煉企業,產能急劇上升,必然會造成價格下跌。如果不提前進行技術改造,降低成本,早晚有一天企業會面臨困境。
阜新市技術改造項目前期工作辦公室主任蔡曉東說,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久星鈦業所預料的那樣,今年高鈦渣的價格已經被“腰斬”,許多企業因此“出局”。
制造新爐,企業突圍成行業佼佼者
2012年,久星鈦業與西安電爐研究所合作設計、研制全封閉錐鼓式電爐。由于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電爐的設計、建造過程經歷了無數曲折的探索。今年電爐建成后首次試車,張力偉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是“膽戰心驚、如履薄冰”。結果試車很順利,初步測算省電20%以上,產量增加數倍,值守電爐的人員卻少了一半,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新式電爐的產品質量更是甩出老爐好幾條大街。
除了制造新爐,久星鈦業還對4臺老爐進行了技術改造。正是前瞻性地進行了技術改造,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讓久星鈦業在全行業一片蕭條之際脫穎而出,殺出重圍,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蔡曉東說,阜新市的高鈦渣生產企業多數采用工藝落后的老爐生產,久星鈦業為其他企業技術改造做出了榜樣。在阜新市《鈦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還計劃引進新技術生產高鈦鐵,建設年產20萬噸低氧高鈦鐵系列合金項目。引進真空鑄鈦技術,建設年產3000噸的鈦材鑄造項目。“鈦產業離開技術支撐只能低水平徘徊,依靠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所在。”蔡曉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