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把軍隊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大力開展軍民協同創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國防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一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了當代軍事科技發展規律,為我軍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信息時代戰斗力生成的基本規律
在人類歷史上,軍事和科技是一對孿生兄弟。軍事牽引科技,科技支撐軍事,二者的深度交融和互動最終引致軍事革命發生。從戰斗力生成模式演變的歷史規律看,往往先是科技創新引發武器裝備革命,然后才有作戰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歷史發展一再表明,科技創新對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具有先導性作用。
當前,世界正孕育著一場對未來軍事活動具有重大影響的“顛覆性技術”創新潮。不久前美國國防部稱,美國正在推進“比互聯網影響更大”的四個重大技術項目,包括原子級全球定位系統、太赫茲頻率電子與超材料太赫茲頻率范圍等。這些“顛覆性技術”,都是典型的軍民通用技術,推動軍事科技革命的動因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隨著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軍事革命的不斷深入,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可轉換性越來越強、重疊度也越來越高。今天,發達國家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的重合率已高達80%以上。這一態勢表明,人類已經進入軍民通用技術時代。軍事科技創新能力的活水源頭,蘊含于社會經濟技術體系之中。如果不能融入國家和社會科技創新大體系,軍事科技以及與之相伴相生的軍隊戰斗力就會漸漸枯亡。
在這種理念下,主要國家都在大力推動軍民協同創新。其基本手段為:加強體制整合,積極應對各種潛在的“技術突襲”;對核心前沿技術創新項目進行前瞻布局、密集投資;構建向全社會開放的軍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小型民用技術企業的創新作用等。人們所熟知的因特網、隱身技術、全球鷹、X37B、X45等重大技術或平臺,主要是通過充分發掘民智民力和軍民協同創新實現的。為發展無人機和自主技術,美國不惜連年舉辦“無人機挑戰賽”“機器人挑戰賽”等,面向全社會征集創新設計方案。俄羅斯成立的先期研究基金會,已成為國防創新的“技術直梯”,扶持了不少突破性創新。日本廢除了長期實行的“禁止武器出口三原則”,其防衛省開始直接資助高校從事軍事項目研究。
總的看,目前各主要國家圍繞搶占新軍事科技革命的制高點正在展開激烈競爭。競爭的實質是對未來20~30年國防安全主導權的爭奪,背后是現代國防安全理念與理念的交鋒、體制與體制的競賽,比拼的是看誰的制度更具適應性、更具變革能力,更能通過融合凝聚國家意志和全社會力量以支撐和孵化顛覆性技術創新。面對這一趨勢,如果不能有效探尋軍民協同創新發展新模式,積極超前部署,就難以把控未來安全主導權。一旦失手,落后的將是整整一個時代。
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戰略需求
在當代中國,將軍事科技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大力推進軍民協同創新,具有極其旺盛的戰略需求。
加快形成體系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我國軍事能力,必須突破戰斗力生成的高新技術瓶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防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有不少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完成科技強軍的歷史重任,必須深入推進軍民協同創新。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社會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積累了雄厚的科技基礎,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已經數以十萬計,很多民營企業高科技實力已經超過傳統軍工部門,軍民協同創新的戰略潛力日益顯現。據統計,2015年我國專利申請量達110萬件,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前沿技術領域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成倍增長。在這些創新活動中,中小企業是主力軍。但目前獲準進入國防科技工業的民營企業數量和比重還很少。要在先進武器裝備研發等軍事能力建設上取得重大突破,要降低武器裝備的全壽命周期費用,就應進一步清除高新技術企業進入國防領域的障礙,必須充分利用民用科技資源和民用科技成果,形成軍民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用全國最優質的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只有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實現軍民科技資源充分融合,才能打造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軍事力量。
大幅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改革開放后,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以高鐵、核電、衛星為代表的高端科技產品舉世矚目,但科技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仍十分突出,原始創新、基礎創新、集成創新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與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明顯差距。一個重要根源在于科技創新的軍民分離。在軍民分離狀態下,整個國家創新體系實際上被分隔為兩個獨立的運行體系,即一般民用科技創新體系和國防科技創新體系。二者面對市場不同,管理運行機制的不同,造成二者漸行漸遠,導致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復投資、資源浪費、創新乏力。要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拆除軍民科技之間的藩籬。通過軍民協同創新,能夠充分發揮軍事科技和民用科技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科技協同效應。以軍事科技對民用科技作用來說,實施軍民協同創新,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軍事需求對重大科技創新的牽引作用,也能夠更好發揮軍事科技對高新技術的孵化效應,充分激活國防系統長期積淀形成的優質創新資源和技術,加速軍事先進技術轉向民用領域。這樣看來,在戰爭形態信息化、技術形態軍民通用化的歷史條件下,打破軍民分隔的壁壘,在全社會范圍內整合創新資源,是我們在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科技領域實現根本性突破的關鍵。
促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在世界綜合國力競爭中,軍民協同創新能力本質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在當今世界競爭體系中的動態位勢,也反映著國家發展和安全所倚重的經濟技術基礎性質。對一個大國來說,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核心問題,在于能否通過社會資源大整合,建立起領先于世界的物質技術基礎。對當今我國而言,要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長遠性、穩定性的協調發展,根本路徑是要通過軍民協同創新,形成軍事科技與民用科技互動共生的良性循環,使本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經濟技術形態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協調一致,建立起領先于世界的先進經濟技術力量和國防力量,進而實現終極意義上的富國強軍。
軍民協同創新的實踐要求
習主席指出,我軍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動創新、支持創新、引導創新,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貫徹落實這一思想,我們必須在推動軍民協同創新進程中積極作為。
更新理念。在長期的機械化戰爭實踐中,軍隊作戰能力的生成一直是在軍隊自身范圍內循環的,由此人們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認識,似乎生成作戰能力就是軍隊自己的事情,沒有看到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與機械化條件下的戰爭已大相徑庭,現代軍事科技能力生成途徑已遠遠超出軍隊自身范圍,必須融入國家、社會甚至人民群眾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堅決摒棄囿于國防和軍隊自身條件搞戰斗力建設的狹隘思路,牢固樹立“大科技”“大體系”“大集成”的理念,以一種胸懷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戰略視野,一種基于信息時代發展、開放、共融的寬闊思維,積極主動地推動軍民協同創新。如果我們的認識還停留在搞融合就是更多利用地方資源上,那就很容易置身于軍民融合大局之外,充當軍民協同創新實踐的旁觀者。
明晰需求。從根本上說,需求牽引是軍民協同創新的第一推動力。如果缺乏全面、準確、清晰、具體的軍事需求,科技創新的軍民融合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為此,應加強需求生成論證與評估,加強軍隊科技需求與國家創新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切實改變目前“軍隊分散提需求、軍地多頭搞對接”的狀態,實現“軍隊統一提需求、軍地統籌搞對接”,以科學合理的軍事需求牽引前沿技術發展,從源頭上促進現代軍事體系作戰能力的生成。當前尤其應當關注“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軍民協同科技創新問題。
超前布局。習主席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戰略前沿技術發展,通過自主創新掌握主動,見之于未萌、識之于未發,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超前布局,就要強化國防科技發展戰略規劃職能,確定正確的跟進和突破策略,選準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進行超前謀劃,通過設計未來戰爭、創新作戰概念,加緊在一些重要領域形成獨特優勢。超前布局,需要選擇確定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對軍地技術均具“顛覆性”的超大型項目,打通梗阻,搭建橋梁,整合軍地研究力量集中攻關,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強大引擎。超前布局,還要加大軍民兩用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重點建設重大原創性、前瞻性、對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有雙重影響的重大項目,完善優惠政策,建立允許失敗機制,激勵高新科技創新。
強化協同。協同創新,難在協同,貴在協同。推進協同,使過去各自獨立運行的兩大體系融合起來,成為推進現代戰斗力生成和兩大建設融合發展的強大推動器,最重要的是理順各種涉及軍民兩大科技體系互動的基本利益關系。這就需要縱向上強化促進軍地各級部門貫徹軍民協同創新戰略規劃的激勵機制,橫向上強化促進軍民創新主體及主體間協同合作的激勵機制,以及協同創新過程中對軍地雙方進行合理補償的機制。強化這些協同機制,就能營造出有利于軍民協同創新的良好氛圍,實現軍地創新主體同頻共振,共同打造富國強軍統一的物質技術基礎。(作者系國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