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良久才寫下了這個標題。筆者一直在思考:鈦產業發展緣何在鈦企業的相互折磨中走得彼此都有陰影?鈦產業發展緣何在地方的各自為政中弄得彼此垂頭喪氣?鈦產業發展緣何在同行的同仁探討中搞得彼此遮遮掩掩?鈦產業發展壯大了,但發展的征途缺失一點陽光與活力,這些基本都寫在國有、民營企業家的臉上,透視在一面產業發展前景喜人,一面員工收入愁人的工資條上。
在鈦行業摸爬滾打30多年,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刺激,經歷了自身存在的周期性變化,看到了一輪輪市場規律對鈦產業的無情調整,見證了此起彼伏推陳出新的變化。從中更看到了凡是決策科學、視野開拓、創新突出、立足做優做精自己的鈦企業。在遭遇每一次市場風波的洗禮后,內力變得坦然而強大,產品邁上了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之路。盡管他們也會遭遇無情市場調整的沖擊,也會讓飛行的翅膀受到一點殘損,但抵御風險的能力在科技、品牌的支撐下越來越強。
在時間的沉淀中,筆者通過中國有色金屬報筆墨傾訴了10多年來中國鈦產業的發展與分析,每年年終盤點分析中國鈦工業趨勢都留下了客觀的總結與預估。但在鈦產業的發展中越來越發現鈦企業之間相互云里霧里的“障眼法”、明里暗里的“踩踏法”和遮遮掩掩的“排擠法”,弄得彼此互不相信。
前幾日,筆者在重慶返回貴州的途中,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鈦鋯鉿分會官方微信群中的一位微友加筆者微信號后與我私聊。他是一家鈦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想與筆者探討一下近期鈦市場出現的變化。他說,他經常閱讀筆者發表在中國有色金屬報、網以及鈦業版發布鈦微媒上的市場觀察與分析,感覺分析都很客觀。他認為,在與鈦企業的一些同行相互了解市場狀況時,往往得到的結果是“指上打下”。其實,鈦企業之間你可以玩技術壁壘,但沒有必要在大趨勢上“胡說非為”。可以在自身產品研發上保護自己,沒有必要在大環境中“虛擬現實”……
路途上斷斷續續與他聊了一二十分鐘,從目前國內海綿鈦月產量5000噸左右聊到實際需求量預估接近5000噸;從各家企業相互在目前價格微漲中開始競相擴產,聊到面臨新增項目投產的壓力;從一些海綿鈦企業始終追求質量,聊到個別企業產品質量不優而壓價折損市場的現象;從航空航海用鈦潛力,聊到技術突破必將助推海綿鈦使用量的增加等。他比較贊同筆者發在中國有色金屬報的評論“6萬噸海綿鈦蘊藏的‘市場辯證法’”中的分析——市場是辯證的,平衡點的“量上價下,量下價上”將成為鈦企業業生存與發展博弈的常態化競爭,只有努力去適應這個新常態下的生產與經營才能找到“保生存、謀發展”的方向。6萬噸海綿鈦產量已經成為一個市場需求的相對平衡點(上下浮動5000噸),只有當航空、海洋以及醫療等高、精、尖細分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大量采用國內鈦材時,6萬噸的相對價格平衡點才會被有效突破。即使平衡點突破了,未來整個行業總體趨勢依然會停留在微利空間,只有謀略高端且實現高端產品制造的鈦企業才會擁有較大的盈利提升空間。同時,也只有細分領域“唯我獨有、唯我獨尊”的高端產品才會更加擁有毛利率較高的定價權。
在與他聊了之后,觸動了筆者思考鈦產業發展需要“推開窗戶說亮話”的看法。鈦企業之間缺少“推開窗戶說亮話”的交流胸襟,地方之間在發展鈦工業方面缺失大局意識,在各自為政中導致盲目與無序發展。在一次研討會間隙,有兩家地方經信委的領導與筆者交流了看法。東北一家鈦民營企業老總說,應該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來為提升鈦工藝技術服務,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避免現在你防著我,我防著你;你誤導我,我誤導你;你砸價格,我來倒騰的混亂現狀。這正好與近日一位鈦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與筆者探討分析的想法不謀而合。鈦企業之間真的應該敞開胸懷,不要在市場分析交流上撒“煙霧彈”。技術創新可以保密,產品研發可以保密,但市場整體容量分析與探討還是應該敞亮一些。
筆者很贊賞一位鈦企業老總的胸懷。他說:“企業擁有核心技術,掌握核心技術,提升核心技術,這是企業生存的法寶,但不能因為要保護核心技術就把企業封閉起來,阻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就封殺與外界的接觸。”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任何一家企業或多或少都有屬于自己的技術特色,存在生存的獨到法則,只是在競爭中比比誰最強誰最優,比比誰的管理最科學,比比誰最能跟上市場的腳步。
同行間保護自己的核心技術理所當然,這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是確保員工飯碗與改善生活條件的需要。但千萬不要在封閉與外界交流的過程中誤以為自己的東西都是最好,千萬不要在封閉過程中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否則,封閉就會禁錮企業發展的思維空間,脫離市場運行的軌跡。
筆者曾在這家鈦企業參觀采訪時問到,來你們企業參觀的人這么多,擔不擔心參觀交流時一些小改小革的技術被人悄悄學走?老總說:“封閉別人就是封閉自己。”
筆者認為,在企業中這是對“封閉”兩字的恰當詮釋。老總說:“技術、工藝都擺在那里,最初的發展我們也是照抄照搬同行工藝學來的,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與完善引進的工藝技術,最終成為了自己的東西。”的確,簡單的參觀交流過程中你能學走別人的技術那是你的智慧,學不走則是別人的智慧高人一籌。同時,學走了別人的今天,未必能學走別人的明天,慢人半拍即意味著落后。
對封閉的理解讓人“腦洞”大開,交流讓人開竅,封閉讓人保守。封閉別人就是封閉自己。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別人輕易學走了,就采取封閉對待,這其實是自身底氣不足。因為,裝在腦袋里的東西是別人學不走的,而每個企業自身提煉的管理思維和服務理念也是學不走的。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想企業能不斷創新發展,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如果天天能更新,何必去封閉交流呢?因為,你在學我的同時,我在改進與完善中繼續創新,你學著做我今天的東西,卻沒法掏走我改造明天的理念。所以,鈦產業發展需要“推開窗戶說亮話”,有真本事真功夫,就能支撐說亮話的底氣,助推說亮話的豪氣,這就像鈦的優異性能一樣,決定了鈦必將成為“21世紀崛起的第三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