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原本只是河西走廊上的一片荒漠,自1958年發現金川鎳礦以來,在半個多世紀燦若星辰的歷史長河中,來自祖國各地的鎳鈷基地建設者和廣大共產黨員,肩負著改變新中國缺鎳少鈷的歷史使命,從四面八方云集金川,以科技發展為內動力,將這里打造成了中國鎳都。
老人何煥華畢業于中南大學,1961年他來到金川集團,擔任技術員的工作。何煥華告訴記者,相比其他礦山,金川集團的礦山雖然具有礦石品類豐富、礦產集中的優點,但是礦石普遍埋藏較深,地質巖石相對破碎,開采難度不小。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金川集團研究出了獨特的下向膠結充填采礦法,即用鋼筋水泥來交錯填充被挖空的礦洞,保證礦道的穩定性。
何煥華:【由于地震區巖石都比較碎,采礦很困難。用什么采礦方法,完了怎么支護保護巷道,就要研究礦體。】
走進位于地下400多米的龍首礦西一礦區,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采礦作業。記者看到,這里的礦道與其他礦山或斜或方的礦道都不同,呈獨特的六邊形。龍首礦主任高級工程師王永定介紹說,相較于其他的采礦方式,六邊形采礦具有回收率高浪費小的特點,加上水泥鐵絲的保護,這里的礦道施工更具有安全性。
王永定:【改成六角形以后,從技術角度分析,就像蜜蜂的蜂巢一樣,它這個仿生學的原理,它有它的合理性,它是很安全的。】
有了下向膠結充填采礦法和六邊形采礦法,意味著礦山開采得到了穩定保障。可是如何高效地將采出來的礦石冶煉成能投入生產的金屬呢?幾十年來,金川集團聯合國內的相關院校,不斷進行技術攻關,終于探索出了世界先進的鎳冶煉技術。
金川集團公司科技開發部總經理馬玉天:【金川鎳的冶煉技術,中國是沒有成型的技術的,基本上都是從文獻開始的。當時國家召集了52所院校,和金川一起研究,通過幾年的奮斗之后吧,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技術。】
今年83歲的劉安宇老人是金川集團鎳冶煉技術的第一代技術員,他的一生見證了鎳冶煉裝備從鼓風爐熔煉到礦熱電爐熔煉、再到閃速爐、富氧頂吹熔煉的技術變革,使金川鎳、銅熔煉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因此獲得了國家特殊津貼。
劉安宇:【鎳鈷是生產合金鋼不可缺少的材料,兩彈一星很需要鎳。鎳屬于一種戰略物資。西方國家自解放以后就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在1959年中央就決定在金川建礦,當時一沒有技術,二沒有錢,碰到很多技術難題,邊生產、邊研究、邊改造,從事故中學技術。】
時任金川集團冶煉廠閃速爐車間主任的趙長江時隔多年,依然對當年閃速爐科技攻關時的崢嶸歲月記憶猶新:【開這個爐子是很艱苦的,我八個半月沒有脫工作服,輕傷不下火線,哪里困就在哪里瞇一會,沒有回家這個概念。我們工人確實有一種勁頭,這是我們全公司上下共同努力艱苦奮斗的結果。】
在全體金川人的不懈奮斗下,金川集團鎳的年產量不斷突破,從1959年年產千噸,到1998年年產六萬多噸,再到2008年年產量達到15萬噸。每一次進步,都是金川人在科技創新探索這條路上留下的堅實腳印,可以說金川集團的發展之路就是科技創新之路。
現在,金川集團公司已經基本形成公司級、廠礦級和職工級的三級創新體系,建立了勞模工作室、技師工作室等平臺和相應的獎勵機制,鼓勵一線員工積極參與科技創新。
金川集團選礦廠勞模李菊就是職工創新的一員。作為選礦廠的一名一線工人,她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了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并帶領其他同事,先后對管道、系統、電機等進行改造升級,有效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為企業增加了不少收益。
李菊:【我們要不斷適應形勢,適應公司的要求,所以我們不斷改變自己的操作形勢來達到要求。】
為鼓勵全員積極創新,2013年開始,金川集團設立了每年1000萬元的職工技術創新專項基金,用于獎勵職工的技術創新成果。
金川集團公司科技開發部總經理馬玉天:【從領導到我們的基層員工,都認為技術創新是公司發展的重要武器吧,也靠技術創新解決了很多問題,大家都有成就感,自己的收益都能提高。】
在新的發展階段,金川集團依然把科技創新擺在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的戰略支撐首位,加大在新產品、新業務領域的研發力度,為新產業培育和新業務拓展提供技術支撐和引領;創新引智借力新模式,更加注重先進、成熟技術的引進和落地,使科技創新成為支撐引領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金川集團公司科技開發部總經理馬玉天:【你要轉型要搞新興產業,必須要有技術創新,要有自己的東西。應該說金川這幾年的發展、調整都是以技術創新作為風向標的,以技術創新來引領的。】
在金昌工業園,坐落著一棟名為“鎳鈷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筑,一百多名科研人員將這里作為開拓鎳鈷資源綜合利用的夢工場,他們緊盯世界科技前沿,實施了涉及采礦、選礦、鎳銅冶煉、貴金屬提取、新材料開發、“互聯網”等領域的6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全力推進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鎳鈷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娟:【我們的主要定位是這樣的:面向國民經濟重大戰略需求,專注于鎳鈷資源及其伴生貴金屬資源高效開發和綜合利用。利用金川在鎳鈷資源優勢和技術基礎,開展鎳鈷資源綜合利用應用技術、競爭前的共性技術和工程化應用技術的研究,解決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聚集培養優秀人才,建成我國鎳鈷資源綜合利用科技創新基地。】
實踐為基,科技為魂。作為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金川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人人參與創新、時時都在創新、處處體現創新,創新文化根植于金川文化的血脈和筋骨。從1959到2019,半個多世紀的征程,金川集團走過的是一條科技創新、共享共贏之路。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未來,金川集團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內生動力,在時代發展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