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是指新出現的具有優異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傳統材料改進后性能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產業,是現代制造業的“底盤”,發展前景廣闊。
“十四五”期間山西省新材料是如何謀篇布局的?怎樣加快推動新材料產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些都體現在山西省新出臺的《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規劃》(以下簡稱《新材料規劃》)里。
總體實力要邁入全國第二方陣
《新材料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山西省將著力攻關一批新材料尖端技術和產品、搶占國際領先地位,突破一批關鍵工藝和專用裝備、增強自主可控能力,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基地,堅持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全面推進新材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將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我省重要支柱產業和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山西省工信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馬運俠說:“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進一步提高,重點細分領域產品高端供給能力大幅提升,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條延伸能力顯著增強,部分領域進入全國前列,總體實力邁入全國第二方陣。”
具體來講,“十四五”期間全省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保持13%以上,到2025年力爭突破3000億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10家以上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的企業,培育10家在全球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10家在國內領先的新材料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設成為世界領先的先進金屬材料基地、國內領先的碳基新材料基地、全國一流的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基地、國家重要的半導體研發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差別化功能性纖維新材料生產基地。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力爭達到3%以上,新建設兩家以上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每年突破20項以上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力爭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實現高質量轉化及產業化應用。
構建“1+3+3”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
《新材料規劃》是如何對新材料產業進行謀篇布局的?“我們將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瞄準未來發展方向,實施非均衡和差異化發展策略,重點聚焦先進金屬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纖維新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新材料等7個重點領域,不斷優化產品品種結構,延伸產業發展鏈條,加快構建‘1+3+3’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構筑全省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優勢新引擎。”馬運俠說。
先進金屬材料方面,將加快發展高品質特殊鋼、新型高性能鋁鎂合金、高端鎳基合金線材、高導高韌性銅合金、高性能軟磁復合材料等生產及精深加工,實現集群規模壯大、產業鏈條延伸、產品附加值提升。到2025年,先進金屬材料營業收入達到1300億元,打造成為世界領先的高水平先進金屬材料制造基地。具體目標是:建成全國重要的取向硅鋼生產基地和千億級不銹鋼全產業鏈生產加工基地,打造國內一流的鋁合金材料制造產業基地、鎂合金材料制造產業基地,中國北方一流銅加工產業基地,中部地區最大的核磁共振磁鋼、輪轂電機磁鋼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碳基新材料方面,將充分利用山西省煤炭資源稟賦和焦化產業優勢,堅持走高端化、差異化、市場化、環境友好型發展路徑,突破高端炭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制備技術,加快煤基人造石墨、石墨烯、超級電容炭、碳化硅、全合成潤滑油、高端合成蠟、高端聚烯烴等碳基新材料開發,注重擴大規模與提升效益。到2025年,碳基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碳基新材料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生物基新材料方面,將以環保替代、功能修復、智能調控為重點方向,加大生物工程新材料的技術攻關和研發投入,突破一批生物基新材料制造過程中生物轉化、化學轉化、復合成型等共性關鍵技術,創制一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仿生材料、生態環保材料等。到2025年,生物基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基地。
半導體材料方面,將抓住國產替代產業機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應用,加大創新鏈布局,重點發展碳化硅、砷化鎵、藍寶石、磷化銦等材料,加快引進上游材料和裝備配套,中游器件設計和制造,下游封裝、測試和應用等半導體產業項目入晉落地。到2025年,半導體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建成國家重要的半導體研發生產基地。
纖維新材料方面,將圍繞海洋工程、高速列車、風力發電、汽車輕量化、壓力容器、市政工程、建筑補強和高壓輸電等領域的材料需求,充分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瞄準高端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發推廣,加快推進高性能碳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高性能玻璃纖維、高端紡織纖維及其復合增強材料等項目建設,打造基礎原料—復合材料—制品構件的高性能纖維完整產業鏈。到2025年,纖維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打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集群。
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方面,將發揮我省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特色優勢,重點發展煤系高嶺土、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種玻璃、新型陶瓷等,加快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促進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到2025年,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
前沿新材料方面,將瞄準5G終端產品、新能源汽車制造、醫療模型和手術導板等前沿領域,加快推進納米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顛覆性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重大技術攻關,拓展產品在生物醫學工程等行業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提升我省新材料在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能力。到2025年,前沿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
“111”工程以點帶面輻射全省
“今后五年,我省新材料產業發展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聚焦企業、園區、項目、科技、人才等關鍵要素,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加快推動我省新材料產業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集聚化發展,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和研發中心,實現我省由原材料、燃料大省向新材料制造強省轉變。”山西省工信廳新材料工業處處長閆林告訴記者。
為此,《新材料規劃》提出實施重大技術突破、創新生態構建、產業能力提升、企業主體培育、集聚集群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標準引領和服務支撐等8個專項工程。
這其中的新材料集聚集群發展工程,即“111”工程尤為引人注目。其面對是推動我省新材料產業優化布局、錯位發展,以點帶面、輻射全省,構建競爭有序的新材料產業整體格局。它包括:
打造山西省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一個核心策源地——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圍繞不銹鋼及深加工、稀土永磁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碳纖維、石墨烯等優勢行業領域建立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機構,開展協同應用試點示范,推進全省新材料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加快發展新材料智能化制造技術。積極布局手機柔性屏、汽車排氣管、圓珠筆頭、高鐵輪對、特高壓變壓器、機器人、無人機等下游產業。
培育一批新材料特色產業園區。將依托現有各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按照“區中園”“特色區”等模式,實施差異化、特色化集群發展戰略,在全省范圍內分批打造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園區,發揮其在協同創新、集群集約、智能融合、綠色安全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全省新材料產業實現“園區化、基地化、集群化、智能化”發展,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成長一批新材料特色小鎮。將依托“智創城”省級雙創中心及各類省級雙創示范基地,挖掘打造一批圍繞新材料產業的精品特色小鎮,推動資源整合、項目組合、產業融合,加快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構筑新材料產業創新高地。